本书由阿皮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联合撰写的,这两位经济学家因为研究贫困问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用,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作者为了弄清为什会贫穷,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探寻贫穷的真真根源。
“贫穷陷阱”,穷人没有能力填报自己的肚子,这是贫穷陷阱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那么即便他倾其所有,也仅购买果腹之食,勉强维持生命而已,越没有力气干活,身体越弱,陷入贫穷陷阱。而富人则变得越来越富,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强壮,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研究表明,铁元素的补充使男性工作更努力,由此可以增加收入。只要一位男性在一年中花费七美元购买鱼酱,他补铁后每年的收入会增加46美元,这是很划算的投资。但是穷人在选择食品时,考虑的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营养价值是否丰富,而是食物的口感。他们并不想吃食之无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儿味道还不错的食物。因为手里的钱越少,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穷人的想法是,生活已经如此艰辛,为何还要亏待自己。
在穷人的世界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红白喜事。这牵涉到面子问题,很多地区葬礼所需的费用为死者一生的积蓄,甚至导致他们的子女被迫辍学。这简直是打肿脸充胖子。数据显示,极度贫苦的人,将自己14%的预算花在节日上,印度母亲甚至会提前十年为自己八岁大的女儿准备婚礼。人们会很好奇,为什么穷人不把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将钱投入真真能使他们过的更好的地方呢?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会,比如多吃加碘盐,子女会变得更聪明的这类不确定的事情,他们只会关注当下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更愉快,及时行乐。
对于健康问题,很多穷人都会将自己手中的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当碰到严重健康问题时,他们不惜节衣缩食,卖掉资产,甚至借高利贷。穷人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这是因为预防疾病的主导者向来是政府,许多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的公立医疗并不昂贵,甚至是免费的。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价格低廉的公立医疗让医生毫无动力,不会用心医治病人。其二,价格低甚至免费的公立医疗。让穷人对疗效产生怀疑,正是由于某东西是廉价的,人们便有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这样让穷人对疗效产生怀疑,穷人会为一些有可能致命的症状,比如胸痛,尿血等,而去看医生的概率要小得多。穷人知道去看医生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儿什么,这就好像发烧病人去看医生,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就是打一针就能好,那么医生往往会给别人注射抗生素,但这对人体并无益处,病情的痊愈仍然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但是病人还是会去看医生,一种心理寄托而已。
对于教育问题,穷人家长们对教育不够重视,家长觉得教育真正的好处并不多,特别当孩子众多家境困难时,家长就掌握了重要的权利决定。越是贫穷地区,人们越喜欢搞精英教育 ,乐忠于把孩子分为369等,即把学习好的聪明的孩子放在一个班,把调皮捣蛋的不喜欢学习的孩子集合在另一个班。那些被安排在成绩差班级的老师自己内心深处也很难认可自己的学生,那么孩子就会安于现状。家长也不再对孩子抱有希望,这种反省性的行为会让孩子在一开始掉入贫穷的陷阱。家长放弃的过早,老师们从没真正教过学生,学生们缺乏自信,以上原因的叠加,造成了多数穷人孩子教育的失败。作者以为放弃精英教育,建立一套发掘每个人才能的机制,是贫穷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应对之道。
如何面对人口困境:当今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往往越穷,生育率高恰恰是贫穷引起的。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常常伴随生育率急剧下降。例如,现在称高房价是*的避孕药。每个家庭都面临着一种所谓的质与量的取舍,一旦有了更多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质就会降低。美国很多老年人都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同自己的孩子,孙子孙女在一起,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这要归功于社会保险和医疗制度,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生很多孩子,从而确保将来有人照顾他们,他们想要几个孩子都可以,并不指望孩子养老,因为公共福利制度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是最有效的人口政策。
对穷人来说,冒险不可避免,他们常常做着小生意或是种地,或是打零工基本得不到就业保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由职业者。在这样的生活中,一场意外的突变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穷人常常要为他们自己的生意筹集所有资金,这些资金要么来源于家里的储蓄,要么从别处借。穷人如何应对风险呢?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穷人的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然而,这有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这样缺乏效率,如果不够专业的话,他们很难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另一种处理风险的方式是,村民们互相帮助度过难关。穷人们在自身周围建立了互保生态,遭遇困境的家庭会收到来自村集体周围邻居的帮助,比如礼物,现金,借款等。然而,当个人患上某种疾病时,互保生态就失效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比传统放债人的利率低很多,那小额贷款是否真的能帮助穷人就此翻身呢?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有志向很努力的穷人,得到小额贷款公司的帮助,便有可能走向幸福的生活,但是一个好吃懒做的穷人,得到小额贷款的借款,不仅不会让他有任何改变,还会让他在贫穷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大家一定要牢记任何金融工具不是救世主,而是放大器,它会放大主体的优点和缺点。
一份好工作能否帮助穷人改变命运?在农村地区,64%的中产阶级有固定工资,而穷人领固定工资的占比只有44%。研究发现,只要一个村子,周围有一个效益 不错的工厂,那就会带动整个地区增加工资收入,这比提高农业生产力带来的收入增长要明显得多。在对全球穷人展开的调查中,作者问了所有人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穷人最常见的梦想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政府职员和对政府工作的偏好,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向往。因为这类工作虽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一般都非常安稳。因此一份好工作对穷人来说至关重要,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甚至改变生活观念。穷人,尤其是贫穷的年轻男性,总会到城里找工作,可是却无法长期留在城里,他们一般挤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生都在打零工。因此,他们的家人不会搬到城里住,也就无法享受城里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所以去打零工还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决定了穷人是否可以在城里扎根。
贫穷会引起腐败,而腐败现象的发生必然会促使贫穷的发生,作者在乌干达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只拿到了实际援助资金的百分之十三,有一半多的学校甚至没有拿到援助资金。如果一块钱中的八毛七分钱都无法真正进入学校的账户,那么就没有必要弄清楚学校会如何利用这一块钱。再比如,泰国入境检查的时候,每个游客要给检查人员准备通关手续费,也就是好处费行贿。腐败犹如酒精一样,只会损害组织的神经,任何飘飘然的快感都是幻觉。作者认为腐败的制度滋生腐败的行为。因此,腐败也是产生恶性循环的贫穷陷阱。
总结一下,通过对穷人吃饭,教育,医疗,人口问题的研究。颠覆了很多人们的固有思维,穷人不只追求物质,更追求精神,他们和所有人类一样,存在人性弱点,受制于物质的缺乏,从而问题扩大化。穷人的对手慈善机构,每年为扶贫事业付出巨额资金,但往往不得章法,弄的里外都不是人的尴尬境地,帮助穷人仅有热情远远不够,还需要对症下药,事倍功半。
面对穷人的贫困,我们到底能做哪些?
第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容易相信哪些错误的事情,比如不清楚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行动,因此想要穷人接受信息,这条信息的发布方式必须是简单而且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来源必须是可靠的。
第二,穷人肩负着生活的多种责任,常常考虑眼皮底下的事儿,无法长远考虑。因此通过做长期但正确的事,穷人的生活就会得到很大改善。比如,降低加碘盐的生产成本使得人人都买得起。再比如,银行提供存钱容易,但取钱代价会稍高的储蓄账户。
第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像穷人的贷款,利息很高,针对穷人的医疗保险市场尚未健全。这类市场的发展不仅要靠市场本身,有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政府可以补贴保险费用,发放代金券,鼓励穷人参与到保障体系中。
第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而注定失败,这也是政治的局限性,在不改变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情况下,对管理和政策加以提升,改进的空间仍然巨大的,全民参与,各负其责,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对于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穷人孩子自认为低人一等。换句话说,即便全世界都放弃你,自己也不要放弃自己,改变的开始往往始于一次微小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小的变化可以带来大的改变,贫穷就会因为我们的行动而改变贫穷的本质。
我们不是穷人的原因,很可能不是因为我们自身有多出色,而是在于周围环境的助推效果。当别人陷入贫困时,我们理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真心实意的做事,那么小的变化就可以带来大的改变。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是:
阿比吉特·巴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
阿比吉特·巴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两人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班纳吉是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曾任世界银行荣誉顾问。迪弗洛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2009年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
关于本书:
本书曾获《金融时报》评选的“年度*图书奖”。
《贫穷的本质》是两位作者历经15年实证调查写成,它主要讨论的是贫穷的原因,以及对主流“扶贫观念”的反思。
穷人为什么这么穷?
穷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1. 穷人会生一堆孩子,但生孩子不是观念落后,而是一种理性思考,因为穷人所在的国家往往没有社会保障体系,想规避养老和医疗风险,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但是子女身上不确定性太多,或者早夭,或者关系不好,或者没能力养老,穷人往往采取多生几个的策略,尽量规避风险。
2. 婚姻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印度的穷人一般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如果两个村子太近,气候完全一样,你这里发洪水,我这个也发洪水,谁也帮不上谁。两个村子隔开一段距离,气候条件就不一样了,遇到灾险,不至于全军覆没,还可互相帮助。
3.穷人借高利贷,是因为正规金融体系排斥穷人。高利贷的利息高是由风险定价决定的,并非剥削。穷人使用高利贷规避可能出现的灾病风险,几乎不可能脱贫,因为高利贷的利息成本和穷人的违约率“一损俱损”。
作者:(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 (法国)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译者:景芳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曾任发展经济学分析研究局局长、美国艺术科学研究院及计量经济学会研究员、古根海姆基金会及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研究员。获2009年度印孚瑟斯(Infosys)奖等多个奖项,曾任世界银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组织机构荣誉顾问。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大量荣誉:2010年度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09年度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经济学人》杂志“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外交政策》杂志“百位*影响力思想家”之一,《财富》杂志2010年“40位40岁以下”*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之一。2003年,班纳吉和迪弗洛联合创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并一直共同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J-PAL实验室的任务是确保扶贫政策的制定基于科学依据,从而减少贫困人口。J-PAL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赢得国际认可,获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年度“知识前沿”奖。
本书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来自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纳吉以及来自法国的埃斯特.迪弗洛联合撰写。他们为此调查了18个国家、地区的贫困人群,从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等各个方面对贫困的本质进行分析。
他们提出的关于贫穷的理论是建立在实地调查和学术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他们建立的J-PAL实验室就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为政府的扶贫政策制定提供指导性意见。
虽然我们无需考虑制定扶贫计划,但了解造成贫穷的根源,对个人理财来说很有帮助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穷人的思维模式
购物思维: 穷人越容易购买*品。 这里所说的*品是指相对于穷人来说不需要、不必要的物品。比如,非洲一些部落里儿童营养不足现象严重,但是大多数人家只会购买电视、手机等减少生活乏味的娱乐品。再比如,在中国一些贫困地区,他们会举全家之力办一场豪华的婚礼或者葬礼。
教育思维: 穷人把教育看做是获取财富的方式,他们认为子女教育是一种***或者投资。 这导致出现了“多生孩子多一些机会”、“考试成绩好大于一切”、“基础教育不重要”、“养儿防老”、“成为公务员就能全家脱贫”等理念。
健康思维: 穷人倾向于花大价钱在治疗上而不是花少量钱在预防上。 穷人不愿购买保险或者给孩子打预防针;不会在儿童、孕妇的体检或者营养摄入上花钱;宁愿购买一杯含糖饮料也不想购买维生素补充剂。
以上错误思维的形成,在于穷人只关注眼前,怀疑机遇。所以他们无法储蓄到足够的资金用于投资,让自己脱离贫穷。
二、穷人的形成原因
穷人面对风险多: 穷人就业没有保障,土地欠收、家人生病或者学费上涨都可能造成收入下降。
穷人成功创业难 :政策变化、贪污腐败、政治动荡都会对穷人造成严重打击。小本生意竞争多、规模小、借贷难,让生意规模无法扩大。
穷人的自控力差 :自控力是有限度的,穷人需要做出的选择多,自控力很容易失控。比如富人无需对是否购买一杯奶茶付出意志力,而穷人就需要考虑口袋里的钱才能做决定。面对如此多的诱惑,保持坚定的意志力做出理智的决定就会更难。平时用的太多了,就会缺少自制力来完成更难的决定,所以穷人很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三、如何转换穷人思维
1、 未来有预期
让自己有长期的目标,才能应对短期的牺牲。比如,告诉自己五年内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子,所以目前的节衣缩食是必须的、暂时的、有收获的。
2、 思考和学习
穷人之所以不信任保险、疫苗,主要就在于信息不对称。找到正确的信息,改变固有的认知,不只关注短期回报。这些都需要学习和深度思考。
3、 不要爱面子
这一条是针对购买不适合自己的*品的行为。比如,一般工薪家庭购买大房子、装修;借贷购买*包、手机、车辆;没有经济实力就举办豪华婚礼;农村家庭卖掉所有的牲畜就为了厚葬长辈等等。
我读完了这本书后,第一个就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中国古代故事:一对穷人夫妇捡了几个鸡蛋。丈夫想吃掉,妻子不让。妻子用这些鸡蛋孵出了小鸡。他们卖掉多余的鸡蛋,用剩下的蛋再孵小鸡。鸡生蛋、蛋生鸡,周而复始,最后他们成了富户。
这个故事说明, 想要脱离贫穷,首先要控制住欲望;然后积累资金;最后扩大生产。
通过欧洲杯预选赛附加赛,匈牙利、北马其顿、苏格兰和斯洛伐克成功晋级,...
2018世界杯成绩表全部文章列表:1、2018足球世界杯全部成绩...
如何看待刘国梁?备战奥运会才能够让运动员全力以赴练技术。...
百米最快速度是多少世界记录100米比赛最快的速度是9秒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腾讯篮球直播,以及nba直播在哪看的知识点,希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