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现代艺术的看官如果不知道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那就要out了。他不仅是20世纪西方美术界“F10”明星男团成员之一,也是与毕加索相爱相杀的“好基友”。马蒂斯用大胆鲜明的色彩,给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创造了一个“野兽国度”。2020年正值亨利·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小编今天就翻开马蒂斯的艺术篇章,看看这位色彩大师到底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么“狂野”!
▲马蒂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野兽派创始人养成记
1869年,马蒂斯出生于法国北部皮卡第地区的一个商人家庭,可以说是跟艺术不沾边。他的父亲就像大部分传统的家长一样,想要孩子找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乖巧的马蒂斯顺了父亲的意愿去学习法律,之后回到家乡从事法律事务工作。
▲亨利·马蒂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鹅,人生世事难料,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21岁的马蒂斯因一次阑尾炎住院误打误撞与绘画结缘,这得多亏了马蒂斯母亲的“神助攻”。马蒂斯母亲怕孩子在医院太无聊,于是给他带去了纸和画笔消磨时间,马蒂斯由此一画不可收拾,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如同在天堂里”。两年后,23岁的马蒂斯果断放弃了法律事务工作,进入朱利安美术学院预科班跟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学习绘画,之后正式考入该学院,师从象征主义代表画家莫罗,开始步入职业艺术生涯。
▲马蒂斯《Woman Reading》c.1894,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蒂斯的成功靠是脚踏实地的努力。求学期间,他刻苦研究莫罗、普桑、夏尔丹和华托等艺术家的作品,这个时期的画风比较保守。离开学校后,他又受点彩派的影响,同时吸收印象派之所长,借鉴非洲雕塑和东方装饰艺术。之后通过罗素了解到梵高的作品并大受触动,从此力图革新。
▲马蒂斯《豪华、宁静、欢乐》c.1904,118x98cm,乔治·蓬皮杜中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上,一群思想前卫的艺术家在马蒂斯的带领下展出了一批作品。在当时,追捧古典技法和写实风格的潮流还未褪去,人们对他们的作品嗤之以鼻,批评家路易·沃克塞尔更是嘲讽到:“多纳泰罗被野兽包围了”。之后,这群大胆、新潮的艺术家在众人的吐槽和讽刺中出圈,并被称作“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也因此成为野兽派的创始人,他的狂野绘画之路正式开启。
▲马蒂斯《戴帽的妇人》c.1905,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着的窗户》是马蒂斯在当时的参展作品,马蒂斯运用高纯度的色彩、简练的线条,描绘出法国西南部滨海小镇的美丽一角。估计观展的人们一定觉得很惊异,毕竟在当时很少有艺术家会将窗户画成五颜六色的。马蒂斯不希望色彩只是构图和造型的附庸,而是主导画面、可以传达意图的最主要元素,这也是现代主义绘画中所倡导的,对色彩和形式的解放。
▲马蒂斯《开着的窗户》c.1905,55x46cm,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蒂斯运用具有鲜明现代性的艺术风格,宣告了他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与反叛,这点在小编看来,是马蒂斯“够野”的表现之一,比如《舞蹈》,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围成圆圈跳舞的画面没有具体情节,却充满了原始神秘感。马蒂斯抛弃了传统的空间表现手法,采用最简单的色彩和构图去呈现,舞蹈中的人物创造了一种动态感和张力,是对生命力的赞美。
▲马蒂斯《舞蹈》c.1910,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色画室》则将纯粹、统一的色彩发挥到*,整个画室好似红色的海洋。马蒂斯淡化了物体的轮廓线,使其融入到背景中,画面没有*的视点,却显得十分和谐。
▲马蒂斯《红色画室》c.1911,90x70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的来说,在野兽派最盛行的几年里,马蒂斯可谓是艺术圈最有流量的明星。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他的画风,有争议就有热度,就这样,马蒂斯在争议与赞赏中蜚声世界。
不再“狂野”的马蒂斯
在野兽主义的高光时刻之后,新起的立体主义粉墨登场。虽然此时的马蒂斯已经不再是艺术界的重点关注对象,但他依然在兢兢业业的创作。这一阶段,马蒂斯为了研究人体结构创作了70多件雕塑作品。有资料称,当时他还买了雕塑大师罗丹的小件雕塑作品做研究,并收集非洲的雕刻作品。在他看来,非洲雕刻艺术采用了最简化的人体造型去表达情感而非解刨学上的准确比例,这跟马蒂斯崇尚极简、平面化的理念相契合。
▲马蒂斯《Nu allongé I (Aurore)》c.1912,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马蒂斯还创作了一系列受立体主义影响的作品。比如下图这幅作品虽然名为“肖像”,却没有使用传统人物肖像画的写实画法,采用简单的色块以及具有强烈几何形式的垂直线条组成画面。可以说,这个阶段的马蒂斯并没有将自己限制在野兽派的圈内,而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敢于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马蒂斯《白色与粉红色的肖像》1914,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时期各国正深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马蒂斯从苦难中发起思考,去感受世界、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将视野落在了室内,作品充满了对苦难和自由的理解。
▲马蒂斯《窗户》c.1916,146x119cm,底特律艺术学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也是马蒂斯十分中意的主题。这一系列作品中的画面又明亮了起来,并加入了大量的装饰性元素。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绘画尝试源于马蒂斯的几次旅行。
▲马蒂斯《Odalisque in red trousers》c.1924,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资料显示,马蒂斯1910年冬赴西班牙伊斯兰文化区时受到吸引,在1912至1913年旅居北非的摩洛哥探索异域风情,并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创作相结合。比如下图这幅作品,背景和地板都采用了伊斯兰元素进行装饰,这也显示了马蒂斯在这阶段对异域文化的迷恋。
▲马蒂斯《The Moorish Screen》c.1921,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0年,60岁的马蒂斯在去塔西提岛的旅行中偶然发现了当地的塔帕纤维布,这种色彩鲜艳的几何图案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马蒂斯每次旅行似乎就像开启了“寻宝模式”,收获颇丰。
▲ 塔西提岛的塔帕纤维布,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蒂斯《Robe violette etAnémones》c.1937,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才情点亮古稀人生
1940年马蒂斯进入古稀之年,人生也迎来了新的转折。在1941年时,马蒂斯因肠癌手术再也无法从轮椅上站起来,疾病带给这位巨匠前所未有的打击,也为他带来了新的创作契机。对于一位人送外号“工作狂”的摩羯座艺术家来说,完全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马蒂斯对艺术的向往。这时期他开始用剪刀和卡纸继续他的艺术探索之路。一开始,马蒂斯只是当做一种尝试,没想到无心插柳之举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马蒂斯创作的剪纸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剪纸特有的简洁线条和单一的色彩,让马蒂斯大爱。他使用最普通的工具,却为世人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图像。有媒体评论员称:“马蒂斯60年艺术生涯的全部魅力都浓缩在他晚年这些剪纸作品的炽热与美丽中,它们如同长满植被的花园一样充满生机。”
▲马蒂斯创作的剪纸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绘画、雕塑、剪纸,马蒂斯还在人生最后的时期“野”了票大的。晚年的马蒂斯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备受一位修女的照顾,为了表示感谢,77岁高龄的马蒂斯设计和参与修建了位于法国南部旺斯的玫瑰礼拜堂,又称马蒂斯礼拜堂。
▲马蒂斯在旺斯玫瑰礼拜堂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教堂内一切从简,墙面上是马蒂斯用简练的线条亲手绘制的壁画。其中*特色的要数他设计的彩绘玻璃窗,马蒂斯用蓝色、黄色和绿色来描绘象征着生命力的图案,每当阳光透过玻璃窗,就像来自天堂的圣洁之光。要知道,此时的马蒂斯已经病入膏肓,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竭尽全力去完成,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令小编泪目。
▲法国旺斯玫瑰礼拜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经沧桑与变故的艺术家,在生命长河的尽头,依旧用自己的声音,呼喊着行将就木之时的追求和思想。马蒂斯的艺术人生始于对艺术与生命的热爱,最终在色彩缤纷的世界里画上圆满的句号。
马蒂斯是艺术的革新者、颠覆者,他的作品既具有超前性,又对当下社会作出了反思。他使用一种“狂野”的艺术语言,为艺术世界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观,这无疑是勇敢的,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证明。
《装饰人物》、《蛇形人》、《胸前的十字架》、《红色中的和谐》、《生活的欢乐》、《德希姆的静物的变体画》、《摩洛哥人》、《钢琴课》、《爬行》、《豪华、宁静、欢乐》。
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摩羯座) 法国画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画家。
他与毕加索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两位画家,且是野兽派的领军人物。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促成了20世纪第一次的艺术运动。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
马蒂斯的艺术生涯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对他影响*的老师是莫罗,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正是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绘画风格,使他能够用简捷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他所构想的一切,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蒂斯毕生最求的艺术理想是宁静、愉悦、优雅的画风,“野兽主义”画风只是他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表现自我的装饰性简化,用最单纯却又最有表现力的色彩和造型组合,也就是平面装饰的构成性语言来表现自我,表现自己对自然丰富而深刻的感受,最终营造一个和谐、宁静和愉悦的世界。
马蒂斯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做过陶瓷厂的画工。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那年,他患阑尾炎而住进医院,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对他影响*的老师是奥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可以说是莫罗塑造了马蒂斯。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正是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绘画风格,使他能够用简捷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他所构想的一切,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05年的秋季沙龙里马蒂斯率领野兽派——走上声名大噪之途,在那次沙龙中他展出了“开着的窗户” 和一幅马蒂斯夫人的肖像,题为格兰维尔(1803—1847)出身于艺术世家,青年时为几家讽刺刊物画漫画。七月王朝(1830—1848)路易·菲列普统治时期,巴黎报刊的漫画极尽讥讽揶揄之能事,杜米埃、乔阿诺兄弟、莫尼埃都是那个时代的名家。
格兰维尔以其版画集《白日变形记》(1829)而闻名。这是一册针对巴黎风情的社会讽刺画,动物穿了人的服装扮演人世中的各种角色,刻画入微,使格兰维尔置身于十九世纪大插图画家的行列。他还模仿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创作了一组风俗画《动物的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出版社有一个插图委员会,为巴尔扎克、缪塞、朱尔·雅南、夏尔·诺迪埃等人的作品做插图,而《动物的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则与此相反,以图像为主,再配以文字。
1844年,格兰维尔又发表《另一个世界》,引起波德莱尔的注意,不久又获得超现实主义者的青睐,作为他们学派的一部样板作品。其中一章篇名为《花的节日》,从动物变形到了植物变形,用一名批评家的话来说,从“人·动物变化”过渡到“人·植物变化”。这也是格兰维尔最后创作《花样女人》的思路的全过程。
《花样女人》还是秉承作者的一贯做法,就是格兰维尔画图,再由作家撰文。这次由塔克西尔·德洛尔、阿尔方斯·卡尔、弗里克斯伯爵三位作家执笔,分别负责各自的部分。文字作者都承认,“鹅毛笔只是书的饶舌者,画笔才是真正的诗人”。书中收有法国庭院培育的名种花本,外国的奇花异卉,以及野地上的花草。
以往,格兰维尔在漫画中表现的是尖刻的嘲讽、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在《花样女人》中则是温柔雅致的诗意。他运用细腻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用花去显示女性的思想感情,去挖掘前人忽视的花的情愫,开拓了一个新世界。
格兰维尔并不追求科学的精密,他是艺术家,不是生物学家,只是在巴黎植物园里研究花草的习性,赋予它们奇幻的阐述,他要求文字作者也沿着这条思路去表现花草的精神。这三位作家确也摆脱了生物学家正襟危坐的态度,枯燥无味的说明,着重体验大自然质朴怡人的乐趣,精妙处独具匠心,稚拙时确也反映了十九世纪人的社会观。“戴帽子的妇人”。“开着的窗户”也许是第一个主题达到充分发展的例子,马蒂斯的余生,一直偏爱着这种主题。它只不过是墙面的一小部分,窗户占了一大片地方。窗扉对着外部世界大大敞开——阳台上摆着花盆,还长着藤蔓,然后就是大海、天空和船只。这里的内墙和窗扉,是由一条条宽宽的竖条构成,用了鲜艳的绿色、蓝色、紫色和橙色;户外世界,则是一片鲜艳的小笔触构成的装饰华丽的图案。笔触从绿色的小点,扩展到笔触更宽一点的淡红色、白色,还有海和天空的蓝色。
由于“戴帽子的妇人”在形式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舍弃,所以比“开着的窗户”引起了更强烈的轰动。颜料不分青红皂白地铺在画面上,不仅仅是背景和帽子,还有这位妇人的脸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胆的绿色和朱红色的笔触,把轮廓勾勒出来的。
马蒂斯是一个善于吸取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点的人,他研究东方地毯和北非景色的配色法,发展成一种对现代设计有巨大影响的风格。“餐桌”是他1908年的画作之一,从这幅作品我们能够看见马蒂斯把眼前的景象改变为装饰性的图案。糊墙纸的设计花样和摆着食物的台布纹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这幅画的主要主题。连人物和穿过窗户看到的风景也变成这个图案的一部分。那位妇女和树木的轮廓大为简化、甚至歪曲其形状去配合糊墙纸的花朵,也显得完全协调一致。在这幅鲜艳色彩和简单轮廓的画中,我们还能够看出儿童画的某些装饰性效果。
编辑本段生平
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1879年 10岁 进入公学,主要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887年 18岁 中学毕业。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89年 19岁 正式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写存入档案的资料。
1890年 21岁 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来一箱画具让他临摹箱盖上的图画。未料想,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
1891年 22岁 说服父亲,怀抱当一名画家的志向,再次来到巴黎。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下。
1892年 23岁 转入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在莫罗鼓励下,他认真研习卢浮宫的藏画,不间断地临摹各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巴黎街头写生,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
1896 年27岁 他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
1898年 29岁 初露头角的马蒂渐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9年 30岁 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
1896-1904年 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年 34岁 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
1905年 36岁 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这一句戏言,使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作为这个潮流的灵魂人物,马蒂斯的大名也不胫而走,蜚声世界。
1903-1906年 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之后 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
1914 45岁 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闲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
1920年之后 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
1930年之后 他的艺术达到高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1941年 72岁 马蒂斯患了肠道疾病,经历了两次痛苦的手术,从此病魔就再没离开过他。身体的虚弱使他再也不能站在画布前作画,于是他又开始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剪纸。为了剪出色彩鲜丽的作品,他亲自动手,染出自己需要的彩纸,靠在床上不停地剪。这位老人仿佛在以孩子的娱乐消磨最后的时光。虽然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他的创造力却从来没有停息过。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在长期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
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
他与毕加索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两位画家,出生在法国北部皮卡第地区勒卡托一个药商兼粮商家庭。1882-1887年间学习法律,后来放弃了法律界的工作,转而学习绘画,在朱利安学院预科班就学于威廉-阿道夫•布格罗门下,1892年考入美术学院,在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莫罗对绘画色彩的主观性论述,给马蒂斯很大的影响。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离开美术学院后,受西尼亚克新印象主义的点彩画法影响,作《豪华、宁静、欢乐》(1904),该画取材于波德莱尔的诗篇《西苔岛之游》:“在那里,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豪华、宁静,充满欢乐。”
此画表现出作为色彩画家的马蒂斯那巨大的构思能力。粉红色、黄色和兰色的色点的组合,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情调。这幅画使他赢得了许多青年画家的崇敬。
最初,马蒂斯本人对《豪华、宁静、欢乐》一画中线与色的关系处理不满意,而高更的作品提示他采取一种装饰风格,用弯弯曲曲的阿拉伯式线条所分隔的平面色彩区域的组合,来解决线条与色彩的冲突。这一成果在他于1905年后完成的‖生活的欢乐‖中体现得更明显。一群东方闺秀式的女子在景色迷人的海边尽情享受着生命的欢乐。远景有一群女子围成圈跳舞,而近景裸女的静止姿态与之形成对比。
以视觉艺术的方式表现人间天堂或黄金时代的概念,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马蒂斯画中一圈舞蹈者可以在卡拉奇的《黄金时代的爱》(1589-1595)以及安格尔《黄金时代》(1862)等作品中见到。尽管马蒂斯总是以西方古老的主题为素材,但他的灵感却来源于东方艺术。这幅画的巨幅尺寸和大胆的色彩,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西尼亚克在展出前见到这幅画,写信给他一个画友说:“马蒂斯的探索我至今是喜欢的,但现在他对我来说已经堕落了。在两米半的画布上,他用像大拇指般粗的线条勾勒出一些奇怪的人物,然后在整个画面上覆盖以平涂的、相当确定的色彩。这是一种纯色——看上去真令人恶心。”岂知马蒂斯的这一作品被现代艺术史证明是20世纪先于毕加索《阿维尼翁少女》的第一幅力作。它体现了野兽主义的美学观念,那就是大胆的色彩、简炼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趣味。
1905年秋季沙龙上,马蒂斯展出的作品除这幅画外,还有两件:《开着的窗户》和《戴帽的妇人》。热情洋溢的强烈色彩似乎已经挣脱冷酷的外形的束缚 ,比高更、莫罗和贝尔纳更加前进了一步。
1908年,马蒂斯发表了他的《画家札记》,生动地论述了自己的艺术观,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说:“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调关系被找到了,就必须从其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谐的乐曲。颜色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像在新印象派那里)。我没有先入之见地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中求得宁静。”他毕生的作品,包括后来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无不贯彻了这种精神。例如《红色的调和,食桌上》、《弹吉他的少女》等。1927年,马蒂斯获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奖金,赴美国旅行,并创作了*壁画《舞蹈》。晚年因风湿病不能执笔,便以彩纸剪贴作装饰性画面,别具特色。
为了研究人体,马蒂斯借助于雕刻。他一生创作了大约70件雕塑作品,以粘土来塑造人物,有助于他更好地将坚实的形体压缩在二维的平面上,从而取得整体效应。他说:“这样做是为了构成,为使我的感觉条理化,发现适合于我的风格。当我在雕塑中发现它时,它在绘画上便帮助了我。”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是《奴隶》。这个“奴隶”的姿态令人想起罗丹的《行走的人》。这里似乎给人一种预兆,马蒂斯的雕塑正在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着。
马蒂斯对雕塑艺术所贯注的极大热情,如同他在绘画中使用着饱满、单纯的色彩一样,他希图做到体量和形态“本能地向我涌来”。1907年所作的《斜倚着的裸体I》,是将他同时所作的油画《兰色的人体》“翻译”为雕塑。后来的《装饰人物》(1908)、《蛇形人》(1909)、《胸前的十字架》(1910)都反映了他在雕塑语言上的探索,对现代雕塑影响极大。
野兽主义作为一场有声势的现代主义思潮,到1908年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但对于马蒂斯来说,野兽主义并不意味着他风格的形成,而只是一个开端。勃拉克后来成为立体派大师,鲁奥被德国表现主义者邀请参加他们的画展,他成为现代艺术中少有的伟大*画家。而野兽主义中大多数画家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则变得平庸而默默无闻了。他们在野兽主义时期爆发出的创造力的闪光在逐渐熄灭。
在野兽主义之后,马蒂斯继续他的探索。直至1920年之前,他采用各种自由的手法创造一种新的绘画空间,而且还经历了短暂的立体主义时期。*的《红色中的和谐》(1911)与他早年的印象主义作品《餐桌》相比,似乎又一次显示了马蒂斯的绘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他抛弃了传统的透视,用色彩关系以及蔓藤花纹的暗示来建立新的空间幻觉,创造了一种充满异国情调的、神秘奇特的新境界。1907-1910年间,马蒂斯继续在他偏爱的人间天堂、黄金时代之类的享乐主义主题中探索线条、色彩与空间的关系。其中最*的是绘于1909年的《舞蹈》,这个题材曾在《生活的欢乐》一画的远景中出现过。
马蒂斯于1910-1913年间访问了西班牙和摩洛哥,创作了他一生中最为丰富多采的风景画,表现出对阳光和异国风情的热爱。他的立体主义探索,就开始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德希姆的静物的变体画》(1915-1917)、《摩洛哥人》(1916)等。马蒂斯的立体主义绘画从未出现支离破碎的物像。他通过这些作品训练自己如何将物体几何化、简化,如何避免过分装饰化。《钢琴课》(1916-1917)是他*特色、最成功的立体主义作品。马蒂斯在不改变视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于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蒂斯画了大量人物画。这些绘画要么有强烈的造型感,要么以线条表现为主,十分优美动人,表现了马蒂斯艺术的洗炼与纯粹。晚年,马蒂斯通过彩色剪纸来试验色彩关系。他为书籍作插图,或进行室内装饰,运用这一独特形式,取得了优美的装饰效果。
马蒂斯晚年的艺术是极其简练的,带有平面装饰性的艺术,然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能够超越令人乏味的、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马蒂斯在晚年仍和在野兽派时代一样激进。1941年以来疾病的考验加诸战争本身,都提高了其领悟能力。40年代后期他画过一系列充满了光和色彩的室内景物。1950年,他画中的色块已开始具独立趣味。这一时期,马蒂斯日益虚弱,开始采用色彩剪贴,这种技法成为其暮年的主要创作手段--纸片根据其要求先涂好色,然后剪下来,用以拼组画面。这种要求极度单纯的方法,磨练了马蒂斯的装饰才能(见作品《爬行》)。其在晚年作品中所取得的活泼的色彩效果,对那些年轻艺术家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品: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格兰维尔并不追求科学的精密,他是艺术家,不是生物学家,只是在巴黎植物园里研究花草的习性,赋予它们奇幻的阐述,他要求文字作者也沿着这条思路去表现花草的精神。这三位作家确也摆脱了生物学家正襟危坐的态度,枯燥无味的说明,着重体验大自然质朴怡人的乐趣,精妙处独具匠心,稚拙时确也反映了十九世纪人的社会观.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做过陶瓷厂的画工。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那年,他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成为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舞蹈
音乐
戴帽子的妇人
开着的窗户
钢琴课
25 位—— 国外艺术大师 珍贵影像
从中可以了解到这些艺术大师的生活和创作时的状态。其中包含:毕沙罗、塞尚、马蒂斯、毕加索、蒙德里安、夏加尔、杜尚、曼雷、席勒、莫兰迪、米罗、亨利·摩尔、亚历山大·考尔德、马格利特、贾科梅蒂、罗斯科、达利、德库宁、巴尔蒂斯、波洛克、路易丝·布尔乔亚、大卫·霍克尼、基思·哈林、巴斯奇亚、安迪·沃霍尔。
创作中的毕沙罗 1897年
卡米耶·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卒于巴黎。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塞尚在写生途中 1899年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国*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
亨利·马蒂斯在他的工作室 1949年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21岁时的一场意外,令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亨利·马蒂斯在他的家里
马蒂斯 1942年
毕加索戴着加里·库珀的头饰 1960年
毕加索 (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他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毕加索与Yvonne泽尔沃斯和另外一个女人 1930年
毕加索正在画室里思考
毕加索和Francoise Gilot带着他们的孩子,1953
画室中的蒙德里安
彼埃·蒙德里安 (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他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境界,即现在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蒙德里安在他的工作室 1937年
蒙德里安在他的工作室 1942年
创作中的夏加尔
马克·夏加尔 (Marc chagall,1887 -1985)。白俄罗斯裔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他的作品依靠内在诗意力量而非绘画逻辑规则把来自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和美学因素结合到一起。
夏加尔在莫斯科 1921年
夏加尔在自己的工作室
杜尚 1953年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生于法国薄兰韦勒,1954 年入美国籍。他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世纪初期实验艺术的先驱,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
穿着裘皮大衣的杜尚
杜尚三兄弟与猫
杜尚 1960年
曼·雷与伦敦眼(London Eye)1960年
曼·雷 (1890.8.27-1979),美国*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是一个擅长绘画、电影、雕刻和摄影的艺术大师。他是世界上最早广泛运用摄影的特殊技法来进行摄影创作的艺术探索者,许多今天仍然流传不衰的摄影技法就是由他始创的。他大大扩展了摄影艺术的领域,开辟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因而被认为是当代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先驱之一。“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梦。” ——曼·雷
曼·雷在他的工作室,1935年。
曼·雷与杜尚
作品前的席勒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1890.6.12-1918.10.31)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
照镜子的席勒
15岁的席勒
思考中的莫兰迪 1953年
乔治·莫兰迪 (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的版画家、油画家。青年时考入波伦亚艺术学院,曾经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
莫兰迪
画室中米罗
胡安·米罗 (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
米罗 1936年
米罗和他的女儿在西班牙 1948年
在工作室中的米罗 1974年
工作室中的亨利·摩尔,拍摄于1966年。
亨利·斯宾赛·摩尔 (Henry Spencer Moore,1898.7.30-1986.8.31),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他的创作为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带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尔的雕塑样式。
正在创作中的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在他的雕塑前 1972年
亚历山大·考尔德在他的工作室
亚历山大·考尔德 (Alexander Calder,1898年.7.22-1976.11.11),美国*雕塑家、艺术家,他是20世纪雕塑的重要革新者之一,以创作风格独特的“活动雕塑“和“静态雕塑”闻名于世。
亚历山大·考尔德正在工作室中调试自己的作品
亚历山大·考尔德 1955年
亚历山大·考尔德 1929年
马格利特和他的妻子Georgette
雷尼·马格利特 (Rene Magritte,1898.11.21-1967.8.15),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他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
马格利特与他的作品
青年时期的马格利特
贾科梅蒂 1954年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Giacometti, Alberto,1901~1966),瑞士雕塑大师,画家。1922年定居巴黎,早期曾受立体主义影响,后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其作品《被谋杀的女人》(1932年)被公认是超现实主义雕塑的代表作。
贾科梅蒂 1983年 在自己的工作室
贾科梅蒂 1961年
罗斯科在他的工作室 1964年
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1903—1970)美国抽象派画家。生于俄国,十岁时移居美国,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合学院学习,师从于马克斯·韦伯。他最初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后尝试过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方法。以后,他逐渐抛弃具体的形式,于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
创作时的罗斯科
工作中的罗斯科
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í,1904.5.11-1989.1.23),是*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
达利与卡拉,1931年
达利崇拜卡拉,视她为圣母化身。在他的画里,激情的描绘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尤其是她那裸露的背部。
达利在他的工作室
达利 1987年
德·库宁正在创作 1952年
威廉·德·库宁 (1904-1997),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新行动画派的大师之一。在他创作生涯中,人体成为其绘画创作的主体,加以风景及书写的符号来发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画室中的德·库宁
画室中的德·库宁 1977年
创作中的德·库宁 1989年
巴尔蒂斯
巴尔蒂斯 (Balthus,1908——2001)是20世纪卓越的具象绘画大师。他成名甚早,纽约现代美术馆早在1956年即举办他的个人展。1980年*双年展特辟专室展出他的绘画,1983年巴黎蓬皮杜中心举行“向巴尔蒂斯致敬”的盛大回顾展。而在2001年2月18日,巴尔蒂斯以92岁高龄在瑞士去世时,世界各大报都以“20世纪最后的巨匠”赞誉他的艺术成就。
巴尔蒂斯正在和猫嬉戏
巴尔蒂斯 1934年
创作中的波洛克
杰克逊·波洛克 (1912年1月28日出生于美国),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在帆布上很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的技艺而著称。 波洛克绘画所创造的神奇效果几乎与他使用的笔和画布毫无关系。他的绘画已经完全替代了创作的本身,是一种近似表演艺术的创作形式。
波洛克
通过欧洲杯预选赛附加赛,匈牙利、北马其顿、苏格兰和斯洛伐克成功晋级,...
2018世界杯成绩表全部文章列表:1、2018足球世界杯全部成绩...
如何看待刘国梁?备战奥运会才能够让运动员全力以赴练技术。...
百米最快速度是多少世界记录100米比赛最快的速度是9秒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腾讯篮球直播,以及nba直播在哪看的知识点,希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