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该术语系由安德烈·勃勒东在他的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中首先提出,意在通过口语、书面语或其他方式表达人在纯粹自发的心理活动中的真实思想过程。勃勒东宣称:超现实主义的主要兴趣在于实现一场解放人类思想的革命,其*目的是达到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两者的统一。因此,超现实主义本来是与文学截然分开的。然而,勃勒东及其同伴们却使超现实主义运动发展成为20世纪前半叶主要的诗歌与艺术潮流。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对人的梦境、迷幻状态及其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自动写作等方面的研究,是探索知识的真正手段。他们十分重视分析人在梦中以及醒时的思想活动。他们认为,人的迷幻状态,不论是自然的还是诱发的,都能够揭示人在不受理智控制或不受美学、道德影响的状态下的思想活动情况。同样,不受美学或道德影响的自动写作能够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所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人们的思想摆脱习惯、社会成规以及教育所带来的束缚。只有摆脱这种束缚,他们才能够自由地体验超现实世界的生活。也只有超现实世界才能揭示人与宇宙之间的真正关系。
勃勒东在1929年12月出版的《超现实主义革命》期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进一步扩大了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范围。他写道:“超现实主义的意思就是指通过潜入内心的方法来完全恢复我们的心理力量,就是指系统地照亮原来隐蔽的地方和逐步地暗化原来明亮的地方,就是指持续地在原来的禁区深处探索……所有的一切都使人相信:在人的思想中存在有一个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上,生与死、真实的与想象的、过去与将来、相通的与不通的、高层的与低层的等各种对立现象都连接在一起,而不再相互矛盾。超现实主义的惟一目标就在于寻找和确定存在于人思想中的这样一个结合点。”
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超现实主义诗歌主要是一种探求知识的手段;借此,诗人就能够对凭感觉而了解的世界获得更清晰的认识。而正因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所以他们又成为致力于改变人类现状的革命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并不要求遵守诗歌的传统技法,也不要求创造新的诗歌技法。超现实主义的诗作往往同散文没有明显区别。在勃勒东和艾吕雅这样一些超现实主义大师的诗作中,可以发现有一定的节奏规律。超现实主义诗人认为,词汇是有其自身生命力的意象。他们把种类殊别的许多“词汇一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闪光的诗歌意象。正是这类意象,而不是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暗喻,构成了超现实主义诗歌意象系统的基础。
超现实主义诗歌的主题包括爱情、叛逆、奇特、自由、“欲望亢奋”、“黑色幽默”以及潜意识思想的世界。他们所说的爱情是指带有明显 *** 色彩的对女性的爱情。他们所谓的叛逆主要是指对逻辑原则、社会道德准则以及习俗规范的反叛。他们所说的奇特,指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都市文明中,取代理性逻辑、社会道德与习俗规范的一切奇特行为。他们所创造的“黑色幽默”,指一种带有爆炸性和自我解脱效果的反叛表现形式。他们主张“欲望亢奋”,因为他们认为人的所有感情欲望代表了生活的最终价值。
法国的主要超现实主义作家有:路易·阿拉贡(生于1897)、安托宁·阿托(1895—1948)、安德烈·勃勒东(生于1896)、艾梅·塞泽尔(生于1913)、勒内·夏(生于1907)、勒内·克勒韦尔(1900—1935)、罗贝尔·德斯诺斯(1900—1945)、保尔·艾吕雅(1895—1952)、于连·格拉克(生于1909)、米歇尔·莱里斯(生于1901)、邦雅曼·佩雷(生于1899)、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生于1878)、雷蒙·克诺(生于1903)、菲利普·苏波(生于1897)和特里斯坦·扎拉(生于1896)。
要确定超现实主义运动开始的确切时间是困难的。正如勃勒东所指出,超现实主义最初是为了表述人的一种思想状态而出现的,其实这种思想状态早已散见于各国以往的漫长历史。但最早使用“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作家是法国的纪尧姆·阿波利奈尔(1880—1918),他的滑稽剧《蒂雷西亚斯的 *** 》(1917)所用的副标题即是“超现实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一词在勃勒东于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和准确的定义。同年,这个词又出现在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的刊名之中。该刊物的首任主编(1924)是皮埃尔·纳维尔和邦雅曼·佩雷,后由勃勒东继任(1925—1930)。超现实主义的第一篇作品是勃勒东与苏波合写的《磁场》,1919年发表在这两位诗人及阿拉贡主编的《文学》杂志。这篇作品是两位作者所进行的一种“潜意识自动写作”尝试。勃勒东1924年发表的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是关于超现实派在其所谓“英雄时期”的创作经验的总结。
1922年勃勒东和他的朋友们与达达主义决裂,由勃勒东接管了《文学》评论杂志的主编工作。从1922年到1924年,超现实派探寻并发现了他们进行超现实主义创作试验的领域——由催眠术导致的梦境以及能够进行“自动写作”的潜意识状态。1921年勃勒东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接见。弗洛伊德是勃勒东热忱崇拜的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后来对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还受到许多其他作家与流派的影响。在法国文学界,对超现实派产生过明显影响的作家有:萨德侯爵(1740—1814),他对现实与传统的反叛成为超现实派的楷模;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1855),他主张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结合点,他还是*使用“超自然主义”这个术语的人;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他*描写了现代人思想上的病态和紊乱;斯特凡纳·马拉梅(1842—1898),他认为诗人的主要作用类似于魔术师的作用;伊西多尔·杜卡斯(1846—1870),他在他的作品《马尔多罗之歌》中揭示了人的精神痛苦,表达了他对人的境况的关切;阿蒂尔·兰波(1854—1891),他强调生活的统一性与纯真性,提倡创造迷幻境界以及其他种类的异常思想状态;阿尔弗雷德·雅里(1873—1907),他创作了充满*与猥亵的幽默;以及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其他国家的作家中对超现实主义者发生过重要影响的有:德国的诺瓦里斯、冯·阿尔尼姆,英国的布莱克、柯尔律治、安·拉德克利夫、贺拉斯·瓦尔波尔。此外,黑格尔的哲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以及雅各·瓦歇(1896—1919)的榜样都曾对超现实派有过明显的影响。勃勒东曾于1916年在一家医院会见过瓦歇。1919年瓦歇自杀身亡后,他便被超现实主义者奉为他们所主张的“反叛”的象征。此外,超现实派还从各国的原始艺术中获得启迪与灵感。
从1924年到第二次世大战爆发这段时间,超现实主义运动创作了许多诗歌,例如阿拉贡的《永恒的运动》(1925)、勒内·克勒韦尔的《你疯了吗?》(1929)、罗贝尔·德斯诺斯的《弥诺陶洛斯》(1930)、保尔·艾吕雅的《爱情与诗歌》(1929)、勃勒东的《白发左轮枪》(1932)等。超现实主义者所创作的这些诗歌及大量散文作品体现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生命力。
超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对各类艺术作严格的分割。因此,画家、雕塑家与诗人进行合作并相互借鉴。1933年,萨尔瓦多·达利(生于1904)在分析精神错乱状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妄想病分析法”。他提出的这个方法进一步推动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应用达利的方法可以发现超现实主义研究的对象,即在潜意识状态或在梦境中出现的情形。1938年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18个国家选送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作。这次展览会表明,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扩展到了全球范围。
1930年,超现实主义期刊《超现实主义革命》易名为《超现实主义服务于革命》,这表明了超现实派于1925年摩洛哥战争之后对社会革命的重视。1933年超现实主义运动与 *** 决裂后,《超现实主义服务于革命》停刊。1934年出版的杂志《身体与财富》便成了发表超现实主义作品的主要刊物。1937年,勃勒东成了该杂志的负责人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勃勒东在美国创办了《VVV》杂志。1942年,他在耶鲁大学发表了题为《两次大战间的超现实主义》的重要演讲。嗣后他又撰写了《第三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导论》,这篇文章于1946年连同前两篇《宣言》一起出版。大战期间,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绝大多数成员仍留在法国,并参加了抵抗纳粹的战争。早些年被勃勒东革除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阿拉贡以及1942年脱离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艾吕雅,在这期间都写作了充满爱国 *** ,但仍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技法的诗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超现实主义吸引了许多年轻的作家。尽管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文艺运动现已不复存在,然而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至今不衰。1949年在巴黎举办了一次有24个国家参加的超现实主义国际展览会。勃勒东在战后发表的作品《秘诀17》(1945)、《傅立叶颂》(1947)、《诗集》(1948)、《黑色幽默选集》(1950,第一版1940)等,表明了作者面向未来,对人类生活必然变得更加美好抱着坚定的信念与乐观的态度。超现实派已经不可能出版像原来的《超现实主义服务于革命》那样具有广泛影响的刊物,但勃勒东仍继续致力于编辑刊物。他先是主办了《超现实主义正刊》,但历时不长;后又同罗贝尔·贝纳雍合办了《缺口》(1962年3月创刊)。除勃勒东以外,其他的超现实派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创作了许多具有吸引力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例如皮埃尔·德·芒迪亚格的《肮脏的岁月》(1948),乔治·谢阿德的《诗集(第二卷)》(1948),亨利·皮谢特的《主显节》(1948),艾梅·塞泽尔的《神奇的武器》(1946)等。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超现实主义对诗歌产生了不容否认的影响。当代的诗歌不仅具有美学欣赏意义,而且具有玄学认知意义。当代诗歌的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诗歌语言的变革反映了超现实派在语言应用方面的革新试验。超现实主义关于 *** 、自由、幽默以及奇特行为的观念,业已成为西方现代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诗歌以外,超现实主义对现代戏剧、小说、电影、绘画、雕塑等的发展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超现实主义对各类文艺的影响也不仅限于法国,而是遍及世界,因为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发展成为20世纪一个重要的国际文艺运动。日本、埃及、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波兰、瑞典、英国、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墨西哥、美国等诸多国家都产生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与画家,并出版了超现实主义刊物。在所有这些国家里,文艺界普遍信奉超现实主义的主张,认为诗人与艺术家同属一家、互相依存。
问题一:达达主义的艺术特征和代表画家?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 *** 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 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代表人物及其世界各地活动
阿尔普(Jean Hans Arp)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奥托・狄克斯(Otto Dix)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法国
汉斯・阿尔普 瑞士、法国、德国
雨果・巴尔 瑞士
约翰尼斯・巴德 德国
阿尔图尔・卡拉凡 法国
让・克罗蒂 法国
马塞尔・杜尚 法国、美国
马克思・恩斯特 德国
罗尔・豪斯曼 德国
艾米・翰宁斯 瑞士
理查德・胡森贝克 瑞士、德国
马塞尔・詹可 瑞士
克勒蒙・邦撒耶 比利时
弗朗西・毕卡比亚 法国、美国
曼・雷 法国、美国
汉斯・里克特 瑞士
库尔特・施威特斯 德国
苏菲・托伯 瑞士
特利斯坦・查拉 瑞士
比阿特丽斯・伍德 法国、美国
苏黎世
问题二: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纪尧姆。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其诗歌和戏剧在表达形式上多有创新,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著有诗集《醇酒集》(1913)、《图画诗》(1918)及小说集《异端派首领与公司》(1910)、《被杀害的诗人》(1916)等。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艺术流派的一种。达达主义是一种无 *** 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 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问题三:马塞尔・杜尚的达达主义 在具体阐述超现实主义艺术之前,有必要对达达(Dada)运动作一扼要梳理,因为这二者之间的联系确实十分紧密。可以说,达达主义在精神上和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没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几乎没有可能发展。
问题四: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代表人物及其世界各地活动
阿尔普(Jean Hans Arp)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奥托・狄克斯(Otto Dix)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法国
汉斯・阿尔普 瑞士、法国、德国
雨果・巴尔 瑞士
约翰尼斯・巴德 德国
阿尔图尔・卡拉凡 法国
让・克罗蒂 法国
马塞尔・杜尚 法国、美国
马克思・恩斯特 德国
罗尔・豪斯曼 德国
艾米・翰宁斯 瑞士
理查德・胡森贝克 瑞士、德国
马塞尔・詹可 瑞士
克勒蒙・邦撒耶 比利时
弗朗西・毕卡比亚 法国、美国
曼・雷 法国、美国
汉斯・里克特 瑞士
库尔特・施威特斯 德国
苏菲・托伯 瑞士
特利斯坦・查拉 瑞士
比阿特丽斯・伍德 法国、美国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问题五:达达主义波兰骑士 作者:马克斯・恩斯特
完成时间:1954储。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问题六:达达主义 不是
达达主义绘画否定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主张“废除绘画和所有的审美要求”,要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用一些怪诞抽象甚至是枯燥的符号组成画面。例如,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的《查拉的肖像》画面上没有具体的造型形象,只是在一条垂直线上画五个圆圈,最下端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维隆.杜桑根据“破坏就是创造”的宗旨,把一个便壶送给1917年的纽约的独立罚展。1920年,他又在巴黎展出了“新作”:在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复制品上给蒙娜丽莎添上两撇胡须。达达主义绘画后期的一些画家,如库尔特.施威特尔等则用纸片、抹布、火柴盒、垃圾等粘贴在一起创作“作品”,明确
体现了否定一切的艺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方社会中知识阶层对当时社会环境和秩序的否定。
达达主义绘画除了否定一切外,没有对绘画艺术提出任何建设性的主张,作品也没有美学价值。几年之后这*派便告解体。一些重要画家如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等力图从否定一切中挖掘一些积极的东西予以挽救,从而转向了另一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超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有弗朗西斯、维隆.杜桑、马塞尔.袭乡、琼.米罗等。
1. 达达主义(Dada)是1915年至1923年间出现的一种艺术流派运动,由一批年轻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通过反美学的艺术主张和抗议活动表达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不满,以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抗议。
2. 达达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15年的纽约就开始出现端倪。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巨变,艺术界的精神也产生了变化。达达主义是原始主义从另一个层次走向极端的体现,它的本质是质疑到底什么是艺术,打破原有的艺术框架。
3. 达达主义是一种国际级的意识形态,不只存在于艺术行业,在文学、政治主张和社会运动方面有更多的体现。例如无政府主义,就是达达主义在政治方面的体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战争开始的源头是上层阶级的矛盾,是传统权威在左右世界的发展,导致战争爆发,生灵涂炭。因此主张反战的达达主义所秉持的精神根源,是反对旧世界的秩序。
5. 达达主义的主张表现在艺术中,就是拒绝传统的艺术审美体系。传统的艺术审美追求秩序、平衡、和谐且令人愉悦,达达主义就追求混乱、非理性、不舒适,本质上是要击溃掌握传统艺术话语权的审美精神。
6. 达达主义名称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比较主流的说法之一是艺术家理查德·胡森贝克(Richard Hulsenbeck)将一把刀插进一部法语字典中,刀尖正好戳中了“Dada”这个词。另一种说法是“Dada”这个词是小孩在学会说话时能够发声的第一个词语,以此命名代表着与传统知识、文化和意义的脱离,追求无序的、反艺术的、*的表达方式。
7. 阿尔普,全名让·阿尔普,或者汉斯·阿尔普(Jean Arp / Hans Arp,1886-1966),是达达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德国人,因此他在法国时用让·阿尔普这个名字,在德国时用汉斯·阿尔普这个名字。
8. 达达主义最早诞生于苏黎世,因为一战爆发后瑞士成为中立国,很多艺术家逃到这里。其中一批罗马尼亚艺术家来到苏黎世,在讨论中产生了达达主义这种艺术倾向,阿尔普就是其中*代表性的艺术家。
9. 阿尔普的作品集中代表了反艺术雕塑,他认为任何艺术创作都不应该参考既定的形象。阿尔普曾参加过康定斯基的蓝骑士画派,康定斯基是以自己强烈的主观情绪指导自己的创作,阿尔普却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创作。
10. 阿尔普的作品色彩单一,对于线条走向的主观控制非常弱,似乎是在梦游或者进入潜意识的状态下创作的。阿尔普的作品中哪怕能看出既定的形象,也有着信马由缰的感觉,非常随机化,更像是一种天然的形成。
11. 阿尔普在雕塑艺术中的一大贡献是解决了作品底座和作品之间关系的问题。传统艺术家做雕塑,要考虑摆放的问题,因此不得不考虑雕塑的底座。阿尔普则是将底座和作品本身融合在了一起,让雕塑更具整体感。
12. 杜尚,全名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是达达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他最为*的代表作《泉》,是将一个随意买来的小便器签上假名字,送去艺术展。虽然被拒之门外,但这部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有启发性的一件艺术品。
13. 《泉》这件作品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却非常具有达达主义的精神。这件作品没有任何创作过程,所有适用于艺术的标准和审美情趣都不适用于它,艺术的意义在这件作品中被彻底打破。
而作品所使用的小便器,原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一件商品,但是由于被送去参加了艺术展,放进了博物馆,导致它原本在现实世界中所具备的意义也不复存在。因此,这件作品是彻头彻尾地体现了“反艺术”。
14. 杜尚通过《泉》这件作品提出了“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日常生活用品剥离了原有的价值意义,就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成为传统艺术疆界之外新的领域。《泉》这件作品后来直接导致了现成品艺术的诞生。
15. 皮卡比亚,全名弗朗西斯·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1879-1953),是一位对达达主义有着卓著贡献的法国艺术家,他创作了很多用钢笔绘制的绘画作品,例如他的代表作《达达的流动》,将“Dada”写在了画作中,并追求反艺术的机械化形象。
16. 皮卡比亚的代表作《达达的流动》具有浓烈的对传统艺术的反讽意味。这部作品看上去似乎是皮卡比亚设计了一个机械装置,其间如电流一般流动的,正是很多传统艺术大师的名字,是一种打破传统艺术框架的创作。
1月22日出生的影视明星
1、导演、演员、编剧、配乐D·W·格里菲斯,187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2、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艺术指导大卫·格里菲斯,187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
3、演员、导演、编剧弗朗西斯·皮卡比亚,1879年1月2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
4、编剧欧内斯特·马斯,1892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5、编剧富尔顿·奥斯勒,1893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
6、导演、美术、编剧莱缪尔·艾尔斯,191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7、编剧马尔温·阿尔贝特,1924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宾州费城。
8、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摄影莱昂内尔·罗戈辛,1924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9、演员兰迪·菲利普,1926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10、导演、编剧、演员、副导演南特·切西罗,1931年1月22日出生于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阿斯马拉。
11、演员玛丽·卡索,1931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12、导演、演员派珀·劳瑞,1932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13、编剧斯尼沙·帕维奇,1933年1月22日出生于南斯拉夫克罗地亚。
14、演员西莫·卡塞尔,193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15、演员彼得·比尔德,1938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16、演员,导演,配音约翰·赫特,1940年1月22日出生于英国德比郡 希尔布鲁克。
17、演员真山知子,1941年1月22日出生于日本。
18、导演、编剧、制片人、剪辑海梅·温贝托·埃莫西利罗,1942年1月22日出生于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阿瓜斯卡连特斯。
19、演员玛瑞莉娅·佩拉,1943年1月22日出生于巴西。
20、演员安吉拉·温科勒,1944年1月22日出生于德国。
21、导演、演员迈克尔·克里斯托弗,194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22、演员赵尚建,1946年1月22日出生。
23、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1947年1月22日出生于天津市和平区。
24、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海因茨·艾米高斯,1948年1月22日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阿奇姆。
25、演员宋来运,1948年1月22日出生于长春。
26、导演、演员迈克尔·布兰德纳,1951年1月22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
27、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音乐吉姆·贾木许,1953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
28、演员、制片人列昂尼德·亚尔莫利尼克,1954年1月22日出生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格罗杰科沃。
29、演员、制作人高桥惠子,1955年1月22日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町川郡。
30、导演朴光洙,1955年1月22日出生。
31、演员、制片人琳达·布莱尔,1959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32、制片人、导演、剪辑、编剧、美术吉亚德·哈姆泽,1959年1月22日出生于叙利亚大马士革。
33、演员杨金石,1961年1月22日出生。
34、演员、编剧牟森,1963年1月22日出生于中国。
35、摄影、导演、编剧提尔曼·巴特纳,1964年1月22日出生于德国。
36、演员、主持人金塔瑞·斯卡哈帕德,1965年1月22日出生于泰国北榄府。
37、演员戴安·莲恩,196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38、演员黛安·莲恩,196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39、演员、导演芭安珂,1965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滩。
40、演员山崎敬一,1966年1月22日出生于东京。
41、演员斯特凡·德诺利博夫,1968年1月22日出生。
42、演员弗兰克·勒伯夫,1968年1月22日出生于法国马赛。
43、演员、编剧马文·凯伊,1968年1月22日出生于加拿大。
44、主持人王小丫,1968年1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
45、演员、配音奥利薇亚·阿波,1969年1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Paddington。
46、演员许晴,1969年1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
47、导演、演员凯蒂·芬内朗,1971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48、演员娜姆拉塔·施洛德卡,1972年1月22日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
50、演员盖布瑞·马赫特,1972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51、演员李伦·勒夫,1972年1月22日出生于以色列。
52、声优、演员、歌手朴璐美,1972年1月22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江户川区。
53、演员詹姆斯·穆雷,1975年1月22日出生于英国。
54、演员蔡远航,1975年1月22日出生于北京。
55、导演、演员克里斯托弗·马斯特森,1980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
56、演员原丽淇,1980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洛杉矶。
57、演员贝弗利·米切尔,1981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卡迪亚。
58、演员王思雅,1981年1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
59、歌手、演员柯有伦,1981年1月22日出生于中国台湾。
60、演员赵靓,1981年1月22日出生于中国。
61、导演、编剧、剪辑、制片人马特奥·罗韦尔,1982年1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罗马。
62、演员、制片人、编剧凯文·谢里丹,1982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63、制片人、编剧、导演、监制朱智财,1982年1月22日出生于浙江温州。
64、演员万达·巴达瓦尔,1985年1月22日出生于德国。
65、主持人、演员百克力,1986年1月22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66、演员、歌手李国毅,1986年1月22日出生于中国台湾。
分类: 人文学科
问题描述:
我想知道达利的绘画风格是否属于达达主义,请不要复制以前相关的答案给我,我只想知道达利是不是
解析:
不是
达达主义绘画否定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主张“废除绘画和所有的审美要求”,要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用一些怪诞抽象甚至是枯燥的符号组成画面。例如,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的《查拉的肖像》画面上没有具体的造型形象,只是在一条垂直线上画五个圆圈,最下端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维隆.杜桑根据“破坏就是创造”的宗旨,把一个便壶送给1917年的纽约的独立美展。1920年,他又在巴黎展出了“新作”:在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复制品上给蒙娜丽莎添上两撇胡须。达达主义绘画后期的一些画家,如库尔特.施威特尔等则用纸片、抹布、火柴盒、垃圾等粘贴在一起创作“作品”,明确
体现了否定一切的艺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方社会中知识阶层对当时社会环境和秩序的否定。
达达主义绘画除了否定一切外,没有对绘画艺术提出任何建设性的主张,作品也没有美学价值。几年之后这*派便告解体。一些重要画家如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等力图从否定一切中挖掘一些积极的东西予以挽救,从而转向了另一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超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有弗朗西斯、维隆.杜桑、马塞尔.袭乡、琼.米罗等。
通过欧洲杯预选赛附加赛,匈牙利、北马其顿、苏格兰和斯洛伐克成功晋级,...
2018世界杯成绩表全部文章列表:1、2018足球世界杯全部成绩...
如何看待刘国梁?备战奥运会才能够让运动员全力以赴练技术。...
百米最快速度是多少世界记录100米比赛最快的速度是9秒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腾讯篮球直播,以及nba直播在哪看的知识点,希望对...